連結已複製

從互動到擁有:Web3.0 的新數位時代

區塊鏈、加密貨幣、NFT、去中心化及元宇宙,絕對是這一兩年在報章媒體上常出現的熱門關鍵字,而它們的發展均同時圍繞於一個大架構:Web3.0。

在網路萌芽階段,網路就是一個單純提供資料的管道,網路用戶只能單向的在網路上進行搜尋、瀏覽資料,較難與資訊的提供者,或是其他用戶交流互動。比如說,當我們在網路上找到一篇資料後,難以找到一個公開的平臺,與其他用戶討論和求證這篇資料的真偽性。雖然相較於今日,當時有著許多的不便,但那時人們已對網路的發展和應用充滿想像,我們稱那個時代為 Web1.0。

過了幾年,一間間網路科技公司拔地而起,他們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網路社群,網路用戶們會聚集在這些社群中,相互分享、交流各種資訊,讓地球兩端的人們可以打破時空限制的互動,任何人都可以是資訊和知識的傳播者與接收者,我們稱此為 Web2.0。像現在我們所熟知的 Twitter、Facebook、Google、Instagram 等,都是在此階段所誕生的網路公司。不過與此同時,用戶提供的資料都集中於大公司手中,用戶充其量只能接收、發送資料,並不擁有那些資訊。

舉例來說,Facebook 以前有「網誌」這項功能,用戶可以自由選擇用網誌或是貼文來撰文。突然某天,Facebook 關閉了網誌的服務,雖然 Facebook 沒有將用戶過往的網誌文章刪除,但用戶必須透過繁瑣的步驟,才能找到過去發表的網誌,這便是 Web2.0 的困境。雖然許多人說在網路世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然而用戶們在平臺、社群上的即時互動,其實是會消失的,這些痕跡的存活時間恐怕遠低於紙本文字。

如今我們逐漸朝向 Web3.0 的時代, Web3.0 的特性可以用「賦權」(empower)來簡述──讓一個人有更高的自主性去做他想做的事。舉例來說,在 Web2.0 的時代,一旦我們的數位資產被竄改名稱,這些資產的擁有者會立刻變成他人。但到了 Web 3.0 ,我們可以透過加密或其他驗證管道,讓他人無法隨意竄改我們的數位資產,使我們成為這些資產無法被動搖的擁有者,進而能更放心、更自由的使用這些數位資產。 Web3.0 以區塊鏈(block chain)為底層技術,在區塊鏈的世界中,每一筆交易、交換,或是我們將此稱之為互動,都會被記錄在許多不同的節點當中,並有著不可篡改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回溯、查找過往發生的互動紀錄。另外,沒有人可以把在區塊鏈裡面的資料或是紀錄刪除,就算有人把其中一臺主機關了,只要其他節點還在,那麼其他節點便會負責繼續保存這些歷史紀錄。

2021 年非常熱門的 NFT ,便是利用了區塊鏈的技術,將藝術品的數位檔案儲存至區塊鏈上,在藝術品界掀起一陣騷動。在以往的藝術品交易中,藝術家要與收藏家互動,必須透過藝廊這個第三方機構,為藝術家的實體作品鑑價、拍賣,也在其中賺取利益。在這樣的模式中,有許多的藝術家因為得不到第三方機構的青睞,即使他們有很好的作品,也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但當這群藝術家進到區塊鏈的世界後,他們可以將實體作品轉為NFT的形式,變成一種存在於區塊鏈上的檔案格式,直接與世界各地的潛在買家互動,讓對作品有興趣的人可以線上購買。現在創作者可以藉由區塊鏈,經營自己跟消費者的關係,並藉由區塊鏈去證明自己的真實性 ,這便是賦權的一種體現,區塊鏈改變了互動的基礎跟人與人間的關係。

如同狄更斯小說《雙城記》開頭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與 Web 1.0 的時代相比, Web 3.0 的世界充滿無限的可能,但也更加複雜,甚至可以說是混亂,像是區塊鏈交易透過炒作虛擬貨幣引發許多爭議,但現有法規仍無法有效規範。然而,區塊鏈創造了交換的機會,促進了交易市場的活絡,並產生了一個新的社群。當各領域中的第三方機構逐漸被區塊鏈技術取代後,我們就會慢慢塑造出所謂「去中心化」的世界,在那裡少了許多規則與束縛,人與人的互動將更為直接。在前往這片烏托邦的路上,人與人之間會先形成一個個小群體,這些小群體的核心可能是你我喜歡的內容、議題,或是各種非主流的次文化,就如同 NFT 將喜愛特定藝術作品的人聚集起來一樣。而這些小群體會因為內部成員的互動、碰撞,繼續慢慢成長茁壯。雖然有許多人對這樣的世界充滿疑慮,不過就如同 Web 1.0 的個人電腦、 Web 2.0 的網路遊戲與社群平臺,作為師長的上一代,總會憂心新事物會對時代造成未知的衝擊與影響。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未來每一個個體和這個世界互動時,目前人們所認知的常規一定會加速改變。所以大家一定要保持閱讀力和思考力,汲取更多元的資訊,嘗試並實際接觸各種可行性,讓自己能夠與新型態的「互動」共存。

 

 

本文內容及評量版權歸品學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或翻印。

郭守正

三創生活園區董事長 永齡慈善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留言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