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總是充滿了驚喜與樂趣,然而干擾、疑惑和挑戰也無所不在。我們可以選擇「減法」,試圖掌控自己的視角,盡量面對「想要」在意的、「值得」思考的事物;也或者能嘗試「加法」,敞開心胸,放下過多的執著,讓一切可能性去引領生活節奏。回到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科技產品上,我想 Android 手機與 iPhone,從某個層面來看,正是「加」與「減」的代表性對比。
iPhone 以簡潔的使用性、到位的功能著稱;就好比「減」的哲學,讓使用者無需煩心,照著用就對了。然而,這也代表著一定程度的限制,當一項功能官方說不支援,想盡辦法或許也難在 iPhone 上如願以償。
反觀 Android 手機發展至今,從早年的生澀已然茁壯成熟,易用性上可說與iPhone 幾近並肩,同時卻仍保留了最大的特色——「開放性」,也讓其成了「加」思維下的生力軍。
.jpg) 一連多天關在家中,這回主角——小米 11 lite 的來訪讓我格外開心。但望著桌上才入手不久的 iPhone 12 mini,對這位新客人似乎又有點興致索然,畢竟售價可是差了兩倍以上啊!沒料到,好些陣子未深度把玩 Android 系統(或是說 MIUI 系統)的我,小米 11 lite 不僅性能、功能沒什麼好抱怨的,仗著開放式系統的優勢,更擁有不少 iPhone 所沒有的功能,加上 6.55 吋 AMOLED 大螢幕,及表現不錯的立體聲喇叭,過程中我除了不太懷念我那小巧精美的 iPhone mini,種種 iOS 缺乏的可能性,甚至不時勾起我了想跳槽至 Android 的念頭呢。
一連多天關在家中,這回主角——小米 11 lite 的來訪讓我格外開心。但望著桌上才入手不久的 iPhone 12 mini,對這位新客人似乎又有點興致索然,畢竟售價可是差了兩倍以上啊!沒料到,好些陣子未深度把玩 Android 系統(或是說 MIUI 系統)的我,小米 11 lite 不僅性能、功能沒什麼好抱怨的,仗著開放式系統的優勢,更擁有不少 iPhone 所沒有的功能,加上 6.55 吋 AMOLED 大螢幕,及表現不錯的立體聲喇叭,過程中我除了不太懷念我那小巧精美的 iPhone mini,種種 iOS 缺乏的可能性,甚至不時勾起我了想跳槽至 Android 的念頭呢。
小米 11 lite 究竟是哪些 iPhone 做不到的特點,讓我動了「凡心」呢?以下就為各位盤點這些讓我愛不釋手的功能吧。
一、個性化主題:什麼都可以自訂
 自古以來 iPhone 的長相就是一個樣,桌面上「app 圖示排排站」早就成了儀式感的一環,你的、我的,都差不多。即便 iOS 14 推出之後,各式小工具終於能增添至桌面,但 app 圖示依然無法隨處擺放,要換上自己喜愛的 icon,更要多重繁複的步驟,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樣索性放棄吧。
自古以來 iPhone 的長相就是一個樣,桌面上「app 圖示排排站」早就成了儀式感的一環,你的、我的,都差不多。即便 iOS 14 推出之後,各式小工具終於能增添至桌面,但 app 圖示依然無法隨處擺放,要換上自己喜愛的 icon,更要多重繁複的步驟,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樣索性放棄吧。
反觀 MIUI 系統(小米客製的 Android 系統)的小米 11 lite,透過內建的「個性主題」功能,幾個點擊、下載,就能輕鬆客製幾乎「整個系統」的設計風格,桌布、圖示、解鎖螢幕、鈴聲一應俱全,想怎麼調就怎麼調。
而 MIUI 中的「超級桌布」功能,動畫從鎖定畫面貫穿至桌面,還會隨桌面翻頁、傾斜展現出不同的風景視角,最讓我驚艷。豐富的客製化能力,在第一天就讓我玩上了好幾小時,成果也讓我每次開啟手機的時候,提醒了自己「我的品味真好」,自得其樂啦哈哈。
二、90赫茲螢幕:順滑超療癒
.jpg) 從去年開始吹起的「高刷新率」螢幕風潮,不知怎地,iPhone 並沒有選擇搭上這班列車。手握 60 赫茲刷新率 iPhone 的我,面對媒體一片稱許,一方面我知道有差,但也默默地覺得「沒差多少啦」。
從去年開始吹起的「高刷新率」螢幕風潮,不知怎地,iPhone 並沒有選擇搭上這班列車。手握 60 赫茲刷新率 iPhone 的我,面對媒體一片稱許,一方面我知道有差,但也默默地覺得「沒差多少啦」。
然而身為編輯,不免還是在體驗幾台 Android 手機後,被迫感悟到「嗯,滑順程度真的有差」。恰巧,小米 11 lite 上的 90 赫茲螢幕,正是近來我最喜歡的頻率選擇。刷新率提高,多少也代表了更加耗電,而 90 赫茲便是順滑體驗和電力續航折衷下,我認為十分平衡的方案。
不得不說,上手 90 赫茲刷新率的小米 11 lite 後,回到 iPhone 上,我都會需要再花些時間適應那「一格一格」畫面閃爍的感覺,只能說回不去啦。
三、多樣解鎖方案:你還在按密碼?
.png) 疫情蔓延,手握 iPhone,無法拿下口罩的你,習慣按密碼解鎖了嗎?至少我是還沒習慣,因為真的慢太多了!第一次使用小米 11 lite 與電源鍵整合在一起的指紋解鎖,重溫瞬間進入手機真的很爽快。
疫情蔓延,手握 iPhone,無法拿下口罩的你,習慣按密碼解鎖了嗎?至少我是還沒習慣,因為真的慢太多了!第一次使用小米 11 lite 與電源鍵整合在一起的指紋解鎖,重溫瞬間進入手機真的很爽快。
指紋外,它也提供了密碼、面部、圖樣等解鎖選擇,讓我在各種狀況下,都能夠順暢解鎖手機。世事誰都難以預料啊,這時,多點選擇總是好的。
四、通知欄隨處下滑:長度不是距離
當初會購入 iPhone 12 mini 的一大考量,就是肖想能「單手操作」。實際到手後,大部分功能單手搞定還行,唯讀「通知欄」,我還是非得用另一隻手去滑才順。
而在小米 11 lite 上,只要在桌面「隨處下滑」,便能輕鬆拉下通知欄;更好的是,進入通知欄後只要左右滑動,就可以在「通知中心」和「控制中心」快速切換,即便小米 11 lite 體積大上不少,但這方面的操作真的讓身為「小手人」的我,心生感激啊。
五、「上一步」:最合理的操作方案
.png) 講到操作性,iPhone 雖然身為「全螢幕手勢操作」的先行者,但「回到選單上一層」有時可以靠左側滑動達成,有時又非得點按遠在左上角的按鈕,讓人混淆外,也讓我離輕鬆單手操作更遙遠啦。
講到操作性,iPhone 雖然身為「全螢幕手勢操作」的先行者,但「回到選單上一層」有時可以靠左側滑動達成,有時又非得點按遠在左上角的按鈕,讓人混淆外,也讓我離輕鬆單手操作更遙遠啦。
而小米 11 lite 擇延續了 Android 優良傳統,也就是「上一步」的操作邏輯,無論在任何畫面,只要從螢幕側邊(左右皆可)往內滑動,就能回到上一層畫面。至今,我還是認為這是最符合人性直覺的交互方式了。
六、彈性電力設置+快充:從幾小時到好幾天
.png) 沒電,再好的手機也無用武之地。在 iPhone 上,電力一直都不是特別大的賣點,而 Android 則是端看機型配置。
沒電,再好的手機也無用武之地。在 iPhone 上,電力一直都不是特別大的賣點,而 Android 則是端看機型配置。
小米 11 lite 配備 4250 mAh 電池,穩穩用上一天毫無壓力,正常。然而,這次體驗感受較明顯的其實是「33W 快充」的能力。某晚我忘記充電,隔天中午才注意到,趕緊插上電源,不一會兒就充到了 90%,讓我可以安心拔掉電線,自在使用。比起 iPhone 目前最高的 18W 充電速度,差距十分有感。況且這快充的充電器可是免費附上的,不需像 iphone 一樣額外選購。
在設定中,我也發現小米 11 lite 在電力的使用上會依據個人的使用習慣,提供預測的剩餘時間,讓我可以更安心拿捏使用的狀況。此外,設定中還內建了「超級省電模式」,讓手機只保留基本的通話、簡訊、網路功能,開啟後可以用上好幾天呢,相信在特殊狀況下,這功能可會是救命的關鍵。
七、帳號雙開:誰沒有另一面?
.png) 在現代社會走跳,或是為了方便瀏覽資訊、工作需要,誰在社群上沒有另一個帳號呢?小米 11 lite 內建了便利的「應用雙開」功能,多數主流的社群app都能支援。透過它,我終於可以在小編、本人之間,快速切換啦!
在現代社會走跳,或是為了方便瀏覽資訊、工作需要,誰在社群上沒有另一個帳號呢?小米 11 lite 內建了便利的「應用雙開」功能,多數主流的社群app都能支援。透過它,我終於可以在小編、本人之間,快速切換啦!
八、第三方App:解放你的想像力
Apple 對於應用商店的管控可說是出名的嚴格,雖然多少把控了品質,但無法輕鬆安裝第三方app,如果你和懶摸一樣自喻為「老玩家」,如此的限制可是很難滿足我們的胃口的。
用上 Android 的小米 11 Lite,自然能自行下載安裝非官方商店的app,當某個版本更新出錯,iPhone 只能癡癡等候app更新時,我早就安裝回上個版本啦。不用說某些 app 能帶來的便利,可是官方商店中難以提供的,各位老司機們都懂吧。
重拾「加」的態度:探索新生活的可能
.png) 久久未使用小米手機,幾乎都忘了它為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下屹立不搖。當然其一就是「CP 值」;但隨著「效能過剩」的情況普遍,近年小米也開始更著重於質感、特色與介面體驗等面向的打磨,也是這回體驗下讓我十分有感的心得之一。
久久未使用小米手機,幾乎都忘了它為何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下屹立不搖。當然其一就是「CP 值」;但隨著「效能過剩」的情況普遍,近年小米也開始更著重於質感、特色與介面體驗等面向的打磨,也是這回體驗下讓我十分有感的心得之一。
使用小米「年度次旗艦」11 lite,除了深感 MIUI(與 Android)的進化,也驚訝在不到 iPhone 一半的價格下,就能有如此全面的享受,甚至更多的功能特點。當然,在拍照、音質等仰賴硬實力規格的面相,細究下仍難以與高價機種抗衡,但一般使用相信也能滿足吧。
重要的是,近來天天關在家的我,因爲受小米11 lite 的啟發,讓年紀漸長,生活愈來愈「減」的我,重拾了「加」的態度,試著探索防疫生活下,令自己充實、愉快的種種可能。對我來說這就是科技產品的魅力吧。

哪裡買?
.jpg)
小米 / 三創生活2F / (02)2341-3738
